2月1日,即农历大年初四,云南芒市轩岗乡遮相华侨社区内,一家规模较小的侨家卷粉店,洋溢着浓厚的年节氛围,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一场景,明显体现了当地文化美食融合的独特魅力。
卷粉店的清晨忙碌
2月1日凌晨5时左右,位于遮相华侨社区的尹妹侨家卷粉店已点灯营业。店主尹妹,一位傣族女子,着手浸泡大米,准备制作米浆。与此同时,她的丈夫陈家福,一位归国的越南华侨,正在忙碌地搭建蒸笼。这一幕标志着店铺一天繁忙工作的开始。这家小店坚持手工制作米皮已有20余载,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蕴含着家族的历史传承。自那时起,米香开始在店内弥漫,吸引着过往的行人。这家卷粉店与众不同,它不仅支撑着家族的生计,也延续着传统手艺。每个清晨,都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新开始。
芒市晨光初现,那家小店铺便开始筹备,以迎接形形色色的顾客。坐落在芒那公路边,尹妹侨家的卷粉店位于繁忙的交通要道,吸引了众多行人和商人。无论是路过的旅人还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士,这家店铺都成了他们休憩和补充体力的优选场所。
陈家福的经历
陈家福今年五十岁,出生在广西防城港。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复杂,自小随家人从越南迁至云南,并在那里安家。他回忆说:“我父亲从事着小本生意。”成年后,他投身于客运行业,这一行当持续了十多年。这段工作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结婚后,他与尹妹共同结束了客车驾驶生涯,转而与家人共同经营一家卷粉店。他们传承了祖辈的卷粉制作技艺,为这家小店铺带来了新的生机,使其成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和情感纽带。
陈家福在追忆往昔,眼神中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感。在其成长过程中,搬迁与定居构成了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由客运行业转行至卷粉贸易,这一转折点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承袭祖传技艺的卷粉店,仿佛在这个小范围内,掀开了家族新的历史篇章。
尹妹的手艺掌握
尹妹在昆明接受了专业培训,掌握了蛋糕烘焙和咖啡冲泡等技能。她对学习的热情使她很快精通了越南春卷和小卷粉的制作。特别是越式卷粉,她制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她的操作,手法熟练,米皮柔软光滑,迅速形成卷状。她对卷粉的制作流程非常熟悉。一边讲解,她一边迅速卷起米皮,然后放置冷却。顾客光临时,她继续完成后续步骤,为顾客提供美味的卷粉。
尹妹在制作卷粉时手法熟练,信心满满。她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出的卷粉成为越南美食与消费者口味的连接纽带。融合个人技艺与当地食客的口味喜好,她的卷粉为店铺赢得了良好口碑,也为这一传统美食带来了新的活力。
繁忙的一天与多年奋斗
尹妹家庭每日从早到晚,不懈地辛勤工作。这种生活已持续了数年,他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起初,他们的卷粉店仅是一间简陋的路边棚屋,而现在,它已发展成为三层宽敞的楼房,这是他们多年努力的见证。在平凡的日子里,尽管经济紧张,他们始终怀抱希望。谈及生意繁荣,尹妹显得十分满意,她感慨地说:“与家人一起在灶台旁制作卷粉的时光,让我深感幸福。”许多人的幸福,源自于持续不懈的劳动和生活品质的逐步提高。
春节期间,尹妹的店铺全天候开放,未曾停歇。节日期间,店内顾客络绎不绝。众多回乡学子和返乡华侨纷纷光顾,店内人流如织。每日卷粉销量突破数百碗。同时,周边居民也购买半成品回家烹饪,为年夜饭增色不少。尽管繁忙让尹妹感到疲惫,但喜悦之情弥漫其中。
跨境亲情和文化交流
尹妹一家每两年都会前往越南探望亲友,同时,越南的亲戚也常来云南访问。这种跨越国界的亲情往来,体现了中越两国人民在民间层面的友好情感。特别是尹妹,作为归国华侨家庭的傣族成员,她精通白话,并将越南食物的酸辣风味融入了传统的卷粉制作中。考虑到德宏地区居民偏爱酸辣口味,店铺内常备十多种调料,方便顾客自行调整食物味道。这种饮食文化的交融,彰显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细腻而深远的影响与交流。
卷粉店不仅提供餐饮服务,而且充当了文化交流的小型平台。越式卷粉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彰显了不同文化融合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
成为美食名片与媒体传播
尹妹家的越式卷粉在芒市美食界中成为了一道亮眼的风景线。芒市的米粉店,带有侨乡特色的,正像春雨后新生的竹笋一样,数量不断攀升。尹妹家的卷粉店因此展现出了其显著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2月1日,该节目《食在云南新春特别篇·侨这一家子》由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云南海外联谊会和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联合制作播出。这样的媒体推广无疑将增加卷粉、店铺及其背后故事的知名度。我们期待这种广泛的传播能让全球各地的亲朋好友都能欣赏到侨家卷粉的魅力,并因其独特的风味而频繁光顾。这不仅是对美食的推广,也是对文化情感的深情呼唤。
这道越南风味卷粉承载着海外华人的共同记忆,您是否想尝试一番?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