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九还会冷吗?专家揭秘未来冬天是否会越来越暖

2025-01-19 15:49:23来源:北方时空

数九寒天本应带来刺骨的冷意,但今年三九、四九期间却异常温暖,与通常的寒冷气候截然不同,这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冷感”缺失的感慨。此外,公众对今后冬季是否会持续这种偏暖现象也表现出了高度关注。

三九偏暖原因

依据气象资料,本年度三九时段,东亚大槽的位置有所改变。林楠分析,该槽区相较于往年同期,出现了向东及向北的移动。在此期间,我国多数地区受西北气流影响,低层普遍吹北风,天气因此呈现晴朗干燥的特点。该阶段共有三波冷空气侵袭,然而其力度不强,并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被气温所缓和。因冷空气力量较弱,降温时间不长,经历短暂寒冷后,气温便迅速回暖。

在“三九”时段,强风由冷空气引发,降水量却相对偏低,这一情况也是导致气温异常温暖的因素之一。因此,风寒和湿寒的影响并不显著。尽管气温有所降低,但人们感知的温度与实际气温的差距依然不大,这一气象特征从科学视角阐明了今年“三九”气温偏高的原因。

四九初期情况

“四九”期间,1月17日气温有所上升。从预测来看,到23日,我国多数地区将持续受到高压脊的影响。当前冷空气活动较弱,全国范围内普遍保持晴朗天气。由于阳光的作用,气温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19日至21日,将迎来近期最温暖的时段,最高气温有望突破10摄氏度,华北南部地区将接近或达到这一温度,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多数地区气温将超过20摄氏度,云南和华南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超过25摄氏度。

江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普遍比往年同期高出10至12摄氏度;与四月初的常态相似,但白天和夜晚的温差较大,在20日左右,多数地区的温差超过了15摄氏度;淮河以北的大片区域最低气温已降至冰点以下,而长江流域的最低气温普遍在5摄氏度以下。

暖冬概念

当前,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暖冬现象的讨论备受瞩目。在气象领域,暖冬指的是12月至次年2月这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出0.5℃及以上。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暖冬意味着整个冬季气温都会较高,但实际上,即使在暖冬期间,也可能遭遇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短时间内骤降,转而变得寒冷。

近期数据显示,冬季温和气候中,寒冷天气的频次有所增加。以2020至2021年冬季为例,整体气温偏高,但期间仍经历了多次低温天气。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环流经向度变化,以及海陆间相互作用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如北极涡旋减弱,导致冷空气南移,进而影响气温。

三问数九寒天:今年四九还会冷吗 冬天偏暖是否成常态?__三问数九寒天:今年四九还会冷吗 冬天偏暖是否成常态?

未来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使得“暖冬”现象日益增多。依据现有气象资料和长期气候走势研究,预计未来“暖冬”现象将更加频繁。尽管如此,鉴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及多变性,不能确定未来每个冬季都会呈现偏暖特征。

近年来,尽管频繁出现暖冬现象,但诸多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以冬季各月为观察对象,初期气温可能偏高,但大气环流可能随之改变,进而导致气温下降。这种不确定性表明,对未来冬季气温的预测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偏暖影响

冬季气温异常升高,带来了一系列效应。一方面,能源消耗模式发生改变,取暖需求相应减少,进而可能促使供暖企业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供暖量。另一方面,在农业领域,这种暖冬现象可能打乱了部分农作物的生长节律,比如冬小麦等作物在原本寒冷的季节未能经历必要的低温,这或许会对来年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从生态视角来看,温暖的冬季可能对生物的冬眠模式和习性产生干扰。具体来说,一些动物可能会因气候变暖而提前醒来,或者根本不进入冬眠。面对食物资源的稀缺,这无疑对它们的生存和繁衍带来了挑战。此外,这种现象还可能触发生态食物链的连锁反应。

预防措施

在社会领域,供暖企业应增强对气温波动的应对能力,保证在冬季寒冷时段的供暖稳定性,并在气温偏暖时实施恰当的调节措施,以减少资源使用。在农业方面,相关部门和农民应研究在暖冬条件下的种植策略优化,比如调整适宜的播种时间或培育改良作物种类。

科研人员应持续关注生物在温暖冬季的习性调整,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监测和研究。这一行动旨在确保能够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为预防生物习性改变可能导致的生态失衡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局面,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